水落石出

水落石出

发音: shuǐ luò shí chū
解释: 水落下去;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。比喻事情经过澄清以后彻底暴露;真相大白。
出处: 宋 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”
例句: 水山,不要急。事情早晚能弄个水落石出。(冯德英《迎春花》第二十章)
故事:

水落石出的成语故事

北宋时期,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,学识渊博,很有文采。他不愿屈服权贵,被贬到黄州,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,写出两篇《赤壁赋》。他借着酒兴,在《后赤壁赋》中描绘赤壁是:江流有声,断岸千尺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。

常用: 常用成语
褒贬: 中性成语
用法: 紧缩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补语;含褒义
结构: 紧缩式成语
年代: 古代成语
正音: 落,不能读作“là”或“lào”。
近义词: 水落石出的近义词
反义词: 水落石出的反义词
繁体:
英文: when the water subsides , the rocks emerge
分类: 四字成语 紧缩式成语 水的成语 小学生成语 中考常考易错成语
关注: 真相大白
接龙: 「水落石出」成语接龙
相关成语: 「出」字开头的成语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